采访、审读、成稿、播发、掩卷……长篇通讯《以生命共赴使命——祭奠脱贫攻坚英雄》采写全程,泪水相伴。 这篇追记中的英雄已经离去,但在我们心中,他们如此鲜活、亲切,明晰、立体;个个呼之欲出、音容宛在! 一件件小事,还原真实可感的生命。朴素深沉的爱,让点滴小事升华感动、催人泪下。 一对耳环:至情赤子 爱如绿叶 为了不让父母睹物思人,聂帅的妹妹将哥哥生前所住房间清理一空,只剩下一张空床与一台电脑(2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22岁的聂帅和梁恩宇是殉职者中最年轻的两位。“走出大山如此艰难,为何又回去了?”沿着汹涌的金沙江寻访至更为险峻的小凉山,记者一路自问。 采访了解,两个年轻人,如此热爱这片土地、这个家! 聂帅家穷,父母身体不好,他是靠在餐馆打工完成大学学业,从不抱怨,而且乐于助人。雷波县是彝族聚居县,女孩自小有打耳洞的习俗,梁恩宇姐姐也这样。为了让姐姐早日戴上耳环,更加漂亮,小小的梁恩宇瞒着家人用捡卖废铁、矿泉水瓶挣来的钱,为姐姐打了一副耳环。 “我人生第一对耳环是我弟弟送给我的。”姐姐梁恩雪泣不成声,“这样懂事的弟弟,我怎么不爱?” 他们姐弟的微信对话,是梁恩雪永远的珍存。微信中,她称弟弟“二叶”,“意思是我们姐弟俩就像一棵树的两片叶子,要像树一样撑起这个家……” 两片青春新绿,殇逝故土,“零落成泥碾作尘”,回馈他们深爱的家。 给予、敬奉,是英雄的共同特质。 乐山市公路局局长王川有一手好厨艺,为家人、为同事做上一桌美食,是他繁忙工作之余最大的快乐;江油市枫顺乡小坝村支部书记青方华心细如发,担心母亲在家不能按时吃饭服药,上江油市里开个会,也会把母亲带上,为母亲备好晕车丸…… 相忍为民:大爱面前 无谓荣辱 广安市岳池县马家村前党支部书记张秀代的妻子龙春华一边收拾红薯一边说:他当了三十年的村支书,远比不上干农活的她收入多。老两口好不容易下决心修了新房,张秀代却突然走了。现在还欠着十几万的债,真的不知道以后该怎么办!新华社记者 谢佼 摄 广安市岳池县马家村前党支部书记张秀代,让人不可思议、也最让人感动的,是他身上体现的两种迥异性情。 “如果你们是来解决问题的,我们欢迎。如果只是来做个样子,你们走吧!”张秀代曾这样对前来视察的上级领导说。当兵出身的他,一生耿介刚烈,不卑不亢。 但就是这样一个堂堂汉子,为了争取修通村公路,曾向有关部门领导连磕三个响头,并当众号啕大哭。 奔波20年,实现修路梦想时,青丝变白发的张秀代像孩子般兴奋、忘情,一遍遍察地形、改设计,“只要能修好路,叫我改一千遍都行!” “不脱贫,把我的脑壳砍下来当夜壶!”张秀代立下“军令状”。他一生珍惜荣誉;只要村民能脱贫,他可以忍受一切。 曾有不明就里的村民跑到张秀代家门口叫骂,骂得难听。张秀代始终听任,从不还嘴。 “村干部要受得了群众的骂,骂得有道理我们就改,骂得没道理我们就听,就当是他的出气筒吧。” 委屈了,忍;超负荷,忍;病重了,忍……这是扶贫英雄共同的特异“禀赋”。 记者听说,今年清明,村里党员干部佩戴党徽,村民手捧鲜花提着小酒,站在老支书张秀代的坟前。他们忘不了一生“相忍为民”的村支书。 爱的至高:冷暖自知 静默以对 26岁的美姑县九口乡四峨吉村驻村第一书记蒋富安,因猝死让乡亲们悲恸;他大学所欠2.4万元助学贷款尚未偿还,让人们不敢相信。 在人们眼里,他精力无限,夜以继日工作、打一手好篮球、写一手好诗;他那么慷慨,常常接济群众,村民建房没钱,他一下借出一万…… 让人“没想到”的不只是蒋富安。 南充市顺庆区李家坝村原村支书李和林,生前牵挂的桥修通了,而他却没有机会通过这座桥去乡政府办事了。新华社记者 陈地 摄 李和林当了30多年的村干部、村支书,用的是280元买来的手机;去世那年,穿上了一生最贵的鞋子——地摊上买来的50元的皮鞋。治疗癌症期间,前后花掉20余万元,死后欠下10多万元。 “老李从来不许我说这些,说自己是贫困村的书记,不能拖大家的后腿。”李和林妻子平静、坚强地对记者说,“我们家欠下的钱,我一定会还,希望能给我时间。” 同样,当了30多年村支书的张秀代去世后,家里卖掉了两头牛、两头猪、所有的鸡,才把他安葬。 记者见到,张秀代2014年修建的新房子四壁空空,卧室最值钱的东西,除了那张床,就是小小的四脚凳了。建房所欠20万元,尚未偿还。 张秀代也曾几次和妻子商量是否出去打工,战友在外当大老板,随便怎么干每月也能挣个好几千。最终,他还是留了下来。 “等村里脱贫了,产业搞起来,山上种药材,塘里有荷花,我就陪你在村里天天玩。外面再好也没有自己家好。”张秀代这样对妻子说。 他没有等到这一天。他们都没有等到这一天。 “你们无愧于英雄的称号,以无比的敬意怀念你们。”看完长篇通讯,读者挥泪留言。 “也许泪水流尽 土地更加肥沃; 也许我们歌唱太阳 也被太阳歌唱着; 也许肩上越是沉重 信念越是巍峨; 也许为一切苦难疾呼 对个人的不幸只好沉默…… 也许由于不可抗拒的召唤 我们没有其他选择!” 在这祭奠的日子里,谨以一位当代诗人的诗句,献给洋溢诗情、挥洒豪情的蒋富安,致敬所有默默奉献、勇于牺牲的脱贫攻坚英雄,讴歌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执著奋斗的至诚大爱与崇高精神!(记者廖翊、陈天湖、谢佼 ) 附原文: 以生命共赴使命——祭奠脱贫攻坚英雄 真有人舍得 用自己的命 换取别人的新生? 他们的故事, 说出来也许有人不信。 但这片土地 和生活在此的人们, 一定会永远记得。 谨以此篇长文, 祭奠那些 为使乡亲们告别贫困 而献出生命的人。 山势陡峭、沟谷深幽、百步九折、地广人稀、高寒荒凉…… 这是四川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高原藏区的亘古景象。 因恶劣的自然条件及历史原因,其贫困县、村占据全省贫困县、村的绝大多数,成为四川省四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脱贫攻坚,是习近平总书记最深的牵挂。2015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四大片区”成为四川省脱贫攻坚、精准扶贫主战场。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开局之年,四川省交出令人振奋的成绩单: 2016年,全省5个贫困县摘帽、2437个贫困村脱贫,减贫107.8万人,其中“四大片区”减贫67.5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11.5%下降到4.3%,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 但同时,有这样一份沉甸甸的名单。 在这场扶贫攻坚战中,去年1年,四川省27名干部殉职,50多名干部受伤…… 近日,记者深入“四大片区”及四川各地,寻访扶贫英雄的生命足迹。 寻访之旅,道路之险,超乎想象;环境之难,异于寻常。攻坚战场“骨头”之硬、“战事”之艰,尽显其间! 特别的战斗呼唤特别的战士,需要特别的奉献和牺牲。这份名单上的每一个名字,都与“特别”相连;他们用热血和生命,书写下共产党人、中华儿女的不变信仰与豪迈——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攻坚决战之时,生命进入读秒。竞逐死神之履,浓缩一生足迹。无声誓言,奏响最后壮烈,诠释生命皈依、魂之所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2016年7月19日,张秀代突然晕倒。检查结果,肺癌晚期。 张秀代是退伍军人,从1985年起,在华蓥山深处的广安市岳池县马家村当党支部书记,一干30多年。 “好个马家沟,十年九不收。”要让深山沟的家乡早日脱贫,必须先修路,光为修好通村公路,张秀代整整奔波了20年! 4年前,张秀代就因肺脓肿晕倒过。“不能再累了,否则加重病情。”手术后,医生如此告诫他。“忙可以治病。”张秀代这样回应,他没有停下。 “他太‘亡命’(玩命)了。”村民形容张秀代。 这是2016年,张秀代在生命最后年份留下的身影—— 广安市岳池县马家村前党支部书记张秀代(左)与村干部外出考察产业时与村干部合影(翻拍照片)。新华社发 奔跑了20年的通村公路得以拓宽,他寒冬蹲守料场,大夏天用卷尺丈量着每一寸土地,监看每一段水泥路铺就,挨家挨户协调路径走向、青苗赔偿;为了发展血橙、乡村旅游,用“借鸡生蛋”模式脱贫,四处请专家、寻方案、找门路,协调土地流转;为精准拓展增收,一遍遍跑重庆、广安,哪个地区什么季节农产品需求大,价格高,摸得一清二楚…… “不脱贫,把我的脑壳砍下来当夜壶!”他这样对全村立下“军令状”。这位硬汉没想到,从倒下到去世,上天只给了他37天。 就在他晕倒的那天,村里“借鸡生蛋”项目的3000只鸡通过新拓宽的公路运来了,他立即放弃去医院,蹲在村口,忍着剧痛,在酷暑下睁大老花眼,对运来的3000只鸡苗一只一只细细察看,从中挑出100多只弱小病鸡给退了回去。等做完这一切,他全身虚汗像水一般流淌…… 在广安市岳池县马家村,前党支部书记张秀代帮助过的贫困户吴德兴在喂鸡(2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谢佼 摄 去世前一周,他坚持参加村里最后一次脱贫攻坚会议,顶着剧痛的腹部,吃力地问:“进度怎样了?问题在哪里?……” “扶贫攻坚没拿下来,这是我最惭愧的事情……”面对探视的人们,他艰难地、一字一顿地说出这句话,眼泪顺着枯瘦的脸庞流了下来。 弥留之际,已经不能说话了的张秀代,示意儿子打电话把他的入党介绍人张秀建从重庆叫回来。两人手拉着手,泪流满面,相顾无语。“我想,他最后时刻是想看到把他带进党组织的人,让我知道,他这辈子对得起入党的誓言。”张秀建说。 8月26日,张秀代走了,未满60岁。全村老少打着火把,抬着棺木,一路哭喊着把他送上山…… “他的坟好找,老百姓的嘴,就是他的碑!”村扶贫第一书记周莉莉说。 张秀代的妻子龙春华坐在门前,虚位以待的丈夫再也不可能与她同坐一张条凳了(2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谢佼 摄 另一位村支书,也将墓碑永久刻在了村民的心里。他叫李和林,生前是南充市顺庆区大林镇李家坝村党支部书记,21岁入党,当村干部、村支书30多年,走时52岁。 李和林最大的心愿,是让全村人过上好日子。“党的威信树不树得起,就要看村民的腰包鼓不鼓得起。”这是李和林常说的一句话。 在这个偏远的省级贫困村,李和林领着大家修路搭桥、凿井取水……30多年,水滴石穿般地推进村里发展。 2015年6月,李和林查出胃癌,但他很快从医院回到村里。“与其躺着等死,不如多做点事。”他十分平静。 脱贫攻坚的号角已吹响,他只有拼命提速,与死神进行最后的赛跑—— 将食用菌基地、新村聚居点、便民桥等重点工程一一落实到位;抓紧种下1万株核桃苗,建起百亩食用菌产业园,组建“村支部+党员+贫困户”模式的核桃专业合作社;加快完成提灌站改建,应对核桃基地建成后大量用水需要…… 在顺庆区大林镇李家坝村村民在大棚里照料香菇(2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地 摄 “3月,天气回暖了,他还裹着厚厚的棉衣,怀里抱着烤火炉,和我们商量改建提灌站的事,说着说着,捂着肚子就倒了下去。”村主任郑远翔仍记得一年前的情景。 “去年8月,傍晚了,开着风扇还很热,他艰难地走到我家询问情况,看到我家养的几头猪白白胖胖时,他笑了。看到他那么虚弱,我心里酸酸的。”村民李良胜含泪回忆。 11月17日,去世前一天,李和林告诉妻子,想上楼最后看一眼村子。 “以前我生病,都是他背我。那天我背他上楼,没想到他那么轻。”妻子吕秀明说,“临终前,他说自己是农民的儿子,是党把他培养成一名基层干部,他对党、对李家坝有很深的感情……” 两位奋斗一生、把乡亲带上脱贫路的村支书,留给自己的,却是四壁空空的家。张秀代为修路苦苦奋斗20年,通村公路连通了家家户户,却绕过了自己的老屋…… 这是张秀代的老屋(2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地 摄 年少出征壮兮,“国殇”一曲萦回。故土情深,“跪乳”相报,鲜血捂热大地;不辱使命,身陨为民,大山回响礼赞。“青骨”铸就忠骨,“寒灯”照亮希冀! 手机屏幕上,两位青年的照片令人难忘,英俊灵秀,时尚阳光;回看他们的微信对话,热情洋溢,乐观有趣…… 这些青春的象征、美好的开始,已成永远的珍存与怀念。 聂帅和梁恩宇,是扶贫攻坚殉职者中最年轻的两位,共青团员,22岁。从入阵脱贫攻坚一线到牺牲,只有20天。 两人出生在自然条件恶劣、极端贫困的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大学都学建筑工程管理,毕业后在城市谋得一份高薪工作。 刚与梦想牵手的他们,响应脱贫攻坚召唤,回到小凉山,应聘为雷波县城乡规划建设和住房保障局技术指导员。 9月6日,两人驱车前往边远乡村指导贫困户异地搬迁安全住房建设,同遭交通意外…… 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干部聂帅的父亲展示儿子学生时代的奖状(2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哥哥大学时一个月生活费只有300元,加上100元贫困生补助,靠打工完成学业。他很有担当,很爱生活,对家乡特别有感情。”聂帅的妹妹聂德坤说。 “弟弟很懂事,读书时,都是我主动问起,他才说没有钱了。” 梁恩宇的姐姐梁恩雪回忆,“他是自己做主回来的,说是狗不嫌家贫。下乡第一天,他给我发来微信说,老大,我没想到家乡还有这么苦的地方,真想为他们做点什么。” 艰难走出大山,决绝返回故土。精准扶贫,让两位年轻人以所学回馈家乡,体会到了人生价值。从返乡到遇难,只有20天,但他们是如此紧张、充实、幸福。 “他走出去又回来,最后牺牲在家乡,这是他的理想,也是他的命运。母亲难过的时候,我安慰她说,弟弟是英雄。”梁恩雪说。 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干部梁恩宇的姐姐翻看以前和弟弟的聊天记录(2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赤子心、青春气、壮士志、未了情,同时写在大小凉山。 时隔半年,大凉山的村民谈起蒋富安,无不落泪。 蒋富安是彝族,出生于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毕业后成为凉山州审计局干部,2015年8月被派到大凉山深处的美姑县九口乡四峨吉村任驻村第一书记,2016年8月22日因劳累猝死,年仅26岁。 短短一年,这名年轻的共产党员用心、用情、用命与村民缘结三生—— 他把高寒贫穷的四峨吉村当作自己的家,结婚第4天,就回到了高山上; 他一家一户走,田间地头问,逐个逐个记,将分隔于高山峡谷的4个村民小组142户村民走了个透,精准识别贫困户,精准调研村情户情,一年不到走烂三双鞋; 精准调研带来精准施策,他在四峨吉村推广“借薯还薯”“借羊还羊”等滚动造血脱贫模式速见成效,不到一年,村里就实现了移民搬迁、一村一幼、通水通电; 谁家娃娃今年几岁、谁家孩子到了学龄他一清二楚,将50多个适龄儿童送到了一村一幼教学点,把6名孤儿送到了爱心学校; 图为2015年6月21日拍摄的美姑县瓦古乡尼勒觉村小学(拼版照片)。新华社记者 范敏达 摄 村里最困难的人家为交不起安全住房工程款犯难,蒋富安主动找上门:“不怕得,我先借1万块给你。”他走后,人们才知道,他自己欠下的助学贷款尚有2.4万元没还清。 …… 驻村的日子很艰苦,村委会无法提供食宿,他住山下的乡政府,每天上下山,单趟得走四五公里泥巴路;吃饭只有在村民家搭伙,村民吃什么他吃什么,然后塞给孩子“买糖钱”作饭费;晚上,背着挎包摸夜下山…… “就这样,他一步一步地走进大家心里。”四峨吉村支部书记石一尔前说,“全村都觉得他是村里人,每家都觉得他是家里人,每天村上在等他,村民在等他……” 蒋富安的猝然离去,让村民痛彻心扉。 按照彝族风俗,要为逝者穿上新寿衣,村民从家里拿来为家里老人准备的头帕寿衣给蒋富安换上。在他们心中,蒋富安就是自家人。 村支书石一尔前和村里的仪式长者“德古”用一块崭新的毛巾,擦洗着蒋富安年轻、冰冷的脸,一面喃喃地问:“你不是说好今后有了娃娃,也要送到村里幼儿园读书吗?你怎么连个娃都没留下就走了?” 村民小组长惹格夫格浑身颤抖,强忍泪水,为蒋富安把脚带绑好、扎紧,让他的灵魂“回家”:“你家远得很,要走几百里的路呢,是我们把你累死的呀……” “伤心呀伤心,年轻俊美的好人,就这样离开我们……”送葬歌起,山鸣谷应。 “3年后户均收入超过5000元,一村一幼班扩大至42人,入学率100%……”蒋富安留下的笔记本里,记下了他对村里脱贫摘帽的规划。去世前,他还在为水泥路通村项目奔跑。 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九口乡四峨吉村6.3公里道路硬化项目从空中看来格外耀眼(2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四朝布衣四时新,峨景寒灯映青骨。吉谶九州适黎黍,村晓人烟照明月。”蒋富安以四峨吉村名写下“藏头诗”,深情而豪迈。 “我的快乐就是乡亲淳朴的问候和充满希望的眼神。”蒋富安生前这样说。 悲伤悠长的送葬彝歌,永远留在了大凉山,为希望的使者歌吟、安魂。 携梦想出发,带初心归去。一心一意,为百姓开路甘之若饴;一生一世,“在路上”奋斗向死而生。宗旨决定终极,信仰成就永恒——“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是死得其所”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从古至今,艰难险峻的蜀道制约着四川的发展。青方华的生死,与路紧紧连在了一起。 青方华就出生在李白故里江油,自小对“蜀道难”感受切肤。他的家在江油最边远的枫顺乡小坝村,村民用山货换袋盐,得翻过一座大山,爬几个山垭。小时候,家里穷得连两元钱的学费都交不起。 青方华的梦,始于盼路。他的人生,起于开路。1992年,乡里筹资修路,24岁的他第一个站了出来。 钢钎凿洞,雷管炸山,“轰”地一声巨响,尘烟蔽日、直呛胸肺,青方华第一个冲了进去,深深憋气,挥锹抡铲,把炸开的山石沙土一刨刨、一篓篓掏出来…… 用54天时间,硬生生地在山腹中掏出了两个可通行大卡车的山洞。山村开进了汽车,拉来了电杆,家乡的夜晚,第一次亮起了灯光…… 这个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年轻人,舍命为家乡做了人生第一件大事,赢得乡亲们信任。1996年,青方华加入中国共产党。1998年,当选小坝村党支部书记。 “我一定要修好村里的路,让老人都走上水泥路,让大家都富起来。”他立下誓言。 连续18年,他领着乡亲修路架桥,到2016年,修通了村道、社道,打通了所有入户路; 大地震灾后重建,他带领村民发展起食用菌、蜂蜜、肉羊等适宜高山村落的产业,建起了冷冻库,成立了养羊合作社…… 江油市枫顺乡小坝村前党支部书记青方华24岁时背着炸药上山修路(翻拍照片)。新华社发 由于患先天性心脏病,青方华一累就咳嗽,常常是嘴唇发紫、脸色惨白,他从不理会。2013年突发脑溢血,因抢救及时捡回一条命,此后左手没有了知觉,常常戴着的手套何时掉了都不知道,衣服的拉链也没法拉上。 村民说,这些年的大冬天,他总是敞开衣服、迎着寒风田间地头跑,一家一户走。 2016年11月,小坝村迎来历史性时刻:实现了脱贫摘帽的目标,并成为全乡第一个人均收入突破万元的村子…… 但是,青方华不满足仅仅退出省定摘帽村。他最大的心愿,是让每一个乡亲都脱贫、都富起来。 12月20日上午,青方华去乡政府参加脱贫攻坚会议。会议结束后,他没有回家,而是抓紧走访、调研。下午,在走访完贫困户王志秀家后,乘坐儿子开的面包车下山,于山路急弯处坠落,儿子重伤,青方华不幸殉职。 48岁的英年,最终止步于路上。 “他一直想把村里的路再延伸,连接到平武县,这样,村里的路就再也不是单边路了,就可以搞旅游了。但是,他再也看不到这一天了。”哥哥青方联不无遗憾地说。 路,贯穿青方华的一生。只要活着,就有开不完的路,做不完的事…… 在乐山市公路管理局,一份编制完成的《小凉山交通建设推进方案(2015-2020)》令人感怀。这个加快彝族山区脱贫致富的方案,每一个数据、每一个论证,都凝聚了乐山市公路局原党委书记、交通局长王川的心血。 作为方案的牵头人,他再也看不到它的完成了。 乐山市公路局工作人员在公路局原党委书记、交通局长王川的办公室整理书籍和文件(2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去年3月8日,王川在实地勘察小凉山精准扶贫交通项目——峨(边)马(边)公路时,突遇道路边岩崩塌,与同车6位同事共同殉职,年仅53岁。 王川与路的缘分跨越了两代人。他父亲是南下干部,当过乐山市交通局副局长。王川在公路交通系统工作32年。车是伴,路是家,从来没有公休假,逢年过节在路上——这是王川的生活。 “平时,川哥爱摆‘龙门阵’,特别爱开玩笑。但只要一上车就没话了,全部注意力都在公路上。走过的每一个路段情况怎样,他了然于心,而且作详细记录。”同事们这样回忆王川对工作的热爱与投入。 修路,是脱贫攻坚的“先手棋”。新年开春,王川领受“军令状”,誓要尽快完成“峨马路”的规划。8日大早,他率队赶赴马边踏勘。 几个小时后,意外发生。人们在千斤巨石下,找到了王川和其他6位殉难同事,其中一位,手里紧紧攥着施工图…… “路上,他5次给公路局领导及相关科室打电话,让他们尽快处置沿路发现的波形护栏损坏、道路坑凼问题。”同事回忆。这是王川留下的最后声音。 “这条路连接峨边和马边两个彝族自治县,对小凉山彝族群众脱贫攻坚极为重要。他是局长,本来派人去勘探就可以了,但他一定要亲自去了解情况。” “‘四大片区’是地质灾害多发区,他们父子与公路打了几十年交道,看到的、听到的灾难太多太多,没有谁比他更了解路上的危险,但他从不闪避,一半时间都是在路上……” 同事们含泪述说。 “在路上”,是王川、青方华等一代代巴蜀儿女留在世间的影像和生命状态。 王川遇难时所携带公文包及包内所装文件,公文包上沾有血迹(2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近年来,四川干部群众攻坚克难,在蜀道上创造了人间奇迹—— 十二五期间,四川新改建农村公路11.6万公里,建制村通达率和乡镇通畅率分别达到99%和96%;2016年,四川新改建农村公路2.3万公里。 这些路,通向危乎高哉之巅,突破峥嵘崔嵬之关,跨越冲波逆折之川……每一尺、每一寸,洒满血汗、布满艰辛;每一步、每一程,连接民心、通达幸福! 又是一个春天!金灿灿的油菜花,开遍“四大片区”,开遍四川乡村,开遍英雄奋斗的大地—— 宽阔的通村公路让华蓥山深处的马家村不再僻远,张秀代生前带领大家种下的血橙漫山遍野,他规划的民俗旅游、“荷塘月色”景观正在推进; 和煦阳光下,已落成的李家坝新村与片片核桃林相映衬,别样美丽,李和林去世1个月,李家坝以满分通过省级脱贫验收,实现整村“摘帽”; 蒋富安生前奔忙的通村水泥路修通,寻访之日恰逢赶集,崭新的盘山公路上车行人走、一片欢快。驱车直达山顶,在云天相接的彝寨感受“村晓人烟”“峨景黎黍”之美…… 位于蜀道金牛道文化线路沿线的阆中古城(2016年7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英雄的奉献和生命,化作美丽与希望! “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是我们党立下的军令状。”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庄严宣示。他强调,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越要压实责任、精准施策、过细工作。并对当前脱贫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总书记的讲话和要求,极大鼓舞了四川及全国各族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定信念。 伟大的事业,从来与伟大奉献、极致付出相连。回望脱贫攻坚战场,一个个英雄儿女前赴后继、奋力拼搏,以热血和奉献写满壮烈,刻下无字丰碑。 热血洒处,必将孕育生机、催放花朵、捧出硕果、酿就幸福;奉献精神,必将燃烧心灵、点亮巴蜀、璀璨长空、光耀神州! 执笔记者:陈天湖、廖翊、谢佼 参与记者:董小红、陈地、刘坤、萧永航 (责任编辑:) |